多方对话:绿色金融如何支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系统碳汇如何助力企业碳中和
日前,“生态系统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 春季研讨会在京举办。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CGCF)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明善道、环保桥、山水绿碳、中创碳投合办了 “ 绿色金融助力基于的自然解决方案”、“多重效益的生态系统碳汇助力企业碳中和”和“ 生态系统增汇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三场专题研讨会,全国各地对碳中和与碳汇感兴趣的16000多位网友通过新华直播间参会。
“绿色金融助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研讨邀请到来自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学术机构、公益组织的代表从政策、市场、金融三个维度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对我国林业和草原碳汇行动方案的编制和碳中和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由中国和新西兰牵头在2019年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提出,是联合国气候行动九大领域之一。在今年3月的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碳达峰和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会议强调,提高生态碳汇能力,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杜永胜致辞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杜永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戴广翠、NRDC中国区主任张洁清参加会议并致辞。国家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司一级巡视员郭青俊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我国林草部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构想。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分享了如何通过科学经营挖掘生态系统增汇潜力,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副主任罗明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首席科学官张小全分别从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角度阐述了NbS的中国实践、机遇与挑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介绍了绿色金融的支持机制,强调利用金融手段推动企业生产行为和主营业务转型。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结合银行实践,提出了金融机构支持林业碳汇项目中的机遇与挑战。
“生态系统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专题研讨与会嘉宾合影
“生态系统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专题研讨在下午召开,参与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和碳中和项目设计、开发、审核各个阶段的合作伙伴以及政府、企业、交易机构、公益组织的多方代表从政策、企业战略、市场、项目多个维度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希望能“一站式”解决企业实现碳中和战略需要考量的关于生态系统碳汇实现碳中和的合规性及公益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项目的多重效益等关键疑问。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
出席会议并致辞,他表示企业捐资支持公益造林的同时主张碳汇权益,不影响项目本身的公益性。一是因为碳汇仅是森林资源的多种功能之一,捐资方主张碳汇权益,森林资源本身及由其产生的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旅游等非碳效益归受助方,公益性十分突出;二是捐资支持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扩大了森林资源规模,提高了森林质量,由此产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效益由全社会共享,公益性确定无疑;三是即使企业用项目产生的碳汇指标实现了自身的碳中和,全人类也将从每个机构的碳中和中受益,公益性客观存在。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项目部执行总监侯远青在分享中表示:企业可以从简到难来参与,入门阶段建议从活动、会议或者产品的碳中和角度展开工作,再深入的话,可以通过小规模、中等尺度的碳中和项目体现企业整体运营的碳排放,更加深入地看整个价值链。
明善道总裁赵坤宁谈到企业参与自然保护的策略建议,她表示:碳中和其实不是我们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挑战才是。企业参与自然保护的成效不仅是增加碳汇助力碳中和,也是协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做好它有三要素,第一是路径选择要清晰,选择适合自己、又具前瞻性的路径。比如,多重效益的森林碳汇项目属于回报丰富,投资大,周期长的类型,适合社区投资实践较为成熟,公益资金较为充足的企业,但可用于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的地越来越少,条件也会越来越差,建议有意于此的企业尽快开始关注和规划森林经营管理类项目。第二是设计和执行要专业,确保项目成效。第三是项目传播要同步,把公众及相关方参与作为项目策略之一,带动公众参与的同时扩大项目影响力。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业务的领军企业之一,环保桥总经理高志文表示:如果企业涉足碳汇项目的目的在于可交易的碳减排指标,那么筛选项目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项目是否符合已有的碳汇标准,如果不符合的话是没有碳汇指标可交易,只能算做公益。另外靠做林业碳汇盈利是很难的,可能连投资都拿不回来,所以做这种项目不能只看碳汇效益,看中多重效益才好。
“作为前端的开放机构,也就是项目设计方,不仅要论证项目的合格性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效益,还要通过设计让林业碳汇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多重效益。这当中社区是非常关键的,它不仅是林地碳汇项目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也有可能是项目活动的参与方。林业碳汇项目的成效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赖于我们社区的支持和帮助,通过项目实施也可为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参与过多个林业碳汇项目设计开发的山水绿碳项目总监代丽梅说。
“由于林业碳汇产品具有无实物交割的虚拟属性,无论是自愿交易市场还是强制交易市场,第三方的存在都非常有必要,并且在整个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三方是代表项目的管理机构、政府或者公益机构,像裁判员一样的角色,对于项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去做一个认定。做好第三方首先是要有很强的独立性,以第三方的视角来看这个事情,不能有任何利益关系。”在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碳市场第三方核查经验的中创碳投事业部总监孟兵站谈到第三方视角下的林业碳汇交易时说。
“我们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4095.4公顷的碳汇林种植,预计在三十年内会有120万吨的二氧化碳吸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众多相关方艰苦努力,我们也期待着有这一天能够看到它慢慢地实现。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虽然在执行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项目的多重效益十分显著,十年中我们从碳汇造林、社区扶贫和生物多样性当年看到了可喜的变化。”诺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部高级总监高明旭在总结诺华碳汇项目11年的时这样说。
“据数据显示全球陆地面积大约有41%都在于干旱生态系统,中国则有约52.5%的面积属于该生态系统。全球约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28%的濒危物种栖息地,38%左右的人口在这个区域生存,如果在干旱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的生态修复或者保护,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这些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能够改善该区域人口生计和生存环境的问题,在我国还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老牛基金会通过自身在干旱生态系统做林业碳汇项目的实践,已总结一些适合该区域的技术方案和经验,我们倡议更多企业关注干旱生态系统,如果有其他企业或资方愿意到该区域做项目,我们愿意分享这些。”老牛基金会项目经理兰科其在现场发出这样的倡议。
在总结发言时,会议主持人明善道总裁赵坤宁说,多重效益的森林碳汇项目属于众多生态系统碳汇项目之一,由于具有相对成熟的方法论和交易机制,目前最受关注,但可用于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的地越来越少,条件也会越来越差,建议有意于此的企业尽快开始关注和规划森林经营管理类项目,当然目前红树林碳汇项目方法论也基本成熟了,也可关注。未来海洋、草地、湿地等其它类型的生态系统碳汇项目将逐渐建立方法论和体系,希望本次会议成为未来同一系列沙龙的开端,站在专业的前线,定期将最新的政策、机制和实践进展与企业、公众进行交流。